開箱
-
金士頓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實測開箱,進階級固態硬碟中的玩家聖物!
隨著半導體製程快速發展,科技進步,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價格持續下跌,帶動著SSD的價格也持續破底,價格殺不停,因此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使用SSD當作開機碟。SSD的傳輸介面主流為SATA 6Gb/s,另外還有mSATA、M.2、以及PCI Express,簡稱PCIe。SATA 6Gb/s的傳輸頻寬最快的理論值就是600MB/s,因此SATA 6Gb/s的SSD,實際最快讀寫速度大約最多就在550MB/s,如果想要追求更快的存取速度,那就得選購PCIe介面的SSD。這次所要開箱報導的就是金士頓送測的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,讓我們實際測試看看它到底有多快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固態硬碟專為追求效能的玩家所設計,容量共有240GB、480GB、960GB可供選擇,並且分為純粹M.2版本與搭配M.2轉PCIe介面卡的HHHL版本,總共有兩種版本設計。此次送測的是M.2介面SSD搭配PCI Express轉接卡的HHHL版本。雖然說理論上,轉接之後一定會導致效能損耗,但實際上這款SSD的效能表現非常優異,詳細請見後文測試數據,因此不需要擔心。 固態硬碟業者:金士頓 Kingston 固態硬碟種類: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:HyperX Predator 固態硬碟類型: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:PCIe 2.0 x4(HHHL版本與M.2版本) 固態硬碟容量:240GB,480GB,96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:Marvell 88SS9293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:Kingston MLC Flash(FP64B08UCT1-F3) 固態硬碟保固期:3 年保固 可壓縮: 240GB→ 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60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135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不可壓縮: 240GB→ 讀取速度:1290MB/Sec,寫入速度:60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1100MB/Sec,寫入速度:910MB/Sec 960GB→ 讀取速度:13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 ※HHHL版本與M.2版本,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! 240GB→ TBW:415TB,DWPD:1.6 480GB→ TBW:882TB,DWPD:1.7 960GB→ TBW:1600TB,DWPD:1.8 ※備註:○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,共有分成PCIe的HHHL版本,與M.2版本。HHHL SSD版本,240GB型號為SHPM2280P2H/240G(搭配 HHHL 轉接架),480GB型號:SHPM2280P2H/480G(搭配 HHHL 轉接架),M.2 SSD版本,240GB型號:SHPM2280P2/240G,480GB型號:SHPM2280P2/480G,採購上要特別注意,以免買錯!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,讀寫速度的話,Kingston非常貼心,官網明確標示了可壓縮讀寫速度,與不壓縮讀寫速度。外包裝採盒,是以比較快的可壓縮讀寫速度標示,240GB版本,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600MB/Sec,480GB版本,讀取速度:14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0MB/Sec,整體來說,存取速度已經相當快速!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採用M.2介面SSD搭配PCI Express轉接卡的HHHL版本,電路傳輸規格採用的是PCIe 2.0 x4,外觀上因為沒有使用散熱片覆蓋於產品上,因此相較於其他競爭產品,外觀顯得較為簡約陽春,不過,這樣的設計卻增加了運用的彈性。因為,M.2 SSD上雖然貼有產品資訊貼紙,但固定的螺絲上並沒有,因此拆卸下來就可以安裝到主機板或筆記型電腦上的M.2插槽。不過這樣等級的旗艦產品,金士頓只提供原廠三年保固,相較於其他廠商提供的五年保固,稍嫌短了些。 編輯使用CrystalDiskInfo、HD Tune Pro、TxBENCH檢測這款SSD內部的規格資訊。 這顆SSD,名字叫KINGSTON SHPM2280P2H/480G 480.1 GB。韌體版本為0C4005T2,傳輸模式SATA/600,有支援TRIM,但沒有支援DevSleep,對SSD累計讀取、對SSD累計寫入,NAND累計寫入資訊偵測不到相關資訊,但已用次數總計、已用時間總計有提供資訊。 此SSD容量標示為480GB,HD Tune偵測為480.1GB,實際可用空間為447.1 GB,實際容量為457859MB,格式化之後可用457711MB。 格式化之後,可使用的空間為447.13GB,並採用了 512 Byte的磁區進行格式化。 這邊使用多套軟體,包括CrystalDiskMark V5.1.1 x64、HD Tune V5.5.0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 V1.1、AS SSD Benchmark V1.8.5636.37293、TxBENCH V0.95 beta與ATTO Disk Benchmark,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。 這顆SSD,在標準測試,最大讀取速度可達到1578MB/s,最大寫入速度則有1179MB/s。將測試資料設定為0Fill之後,最大讀寫速度沒有太大的改變。 在HD Tune效能測試中,測得讀取速度為:平均值1377.5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907.1MB/Sec。檔案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使用500MB的小檔案來測試速度,結果顯示讀取速度:維持在1202MB/Sec左右,寫入速度:維持在1161MB/Sec左右。隨機存取選單成績則可看出,對於小檔案的傳輸表現,讀取速度比寫入速度稍微快一些,但差別不大。額外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與寫入速度也表現優異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DVCProHD 720p 1.0GB測試項目測不出這款SSD的全速,使用2048x1556 10-bit RGB 1.0GB效能測試,測試結果,寫入1165MB/s,讀取1405MB/s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6474.84。 AS SSD Benchmark Seq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1356.02MB/Sec,寫入速度:1125.30MB/Sec,讀取分數為603、寫入分數為611,總分1516,表現非常優異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1547.381MB/Sec,寫入速度:1168.516MB/Sec,讀寫速度還比官方標示的還要快。 這個測試,顯示出其實這款SSD,在不同的讀寫測試之下,實際的最高效能表現。 針對這款SSD,金士頓也提供了Kingston SSD Manager工具程式,使用這款軟體可以監控SSD狀態,了解SSD健康程度,運作溫度,也可以用來更新韌體,徹底刪除SSD資料,讓玩家可以隨時掌握SSD狀態。 雖然SSD價格直直落,SATA介面256GB的SSD價格甚至已經跌破2000元,但目前PCIe SSD目前仍是高單價的產品。以容量480GB為例,SATA 6Gb/s介面的480GB~512GB SSD的市場行情,最便宜的甚至不到大約只要4000元,而PCIe SSD的選擇不多,除了Kingston HyperX Predator之外,光華原價屋報價也只有Intel SSD 750 Series、Plextor M6 BK、Plextor M8PeY這幾款產品。 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目前市價,240GB要價5,290元,480GB的價格則約9,690元,相較SATA介面的SSD貴上許多。不過,PCIe SSD的優勢主要是在速度更快,部分產品還採用M.2介面轉接,還可以當作M.2 SSD使用,安裝於主機板或筆記型電腦上都相當方便。 這次,實測了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PCIe SSD 480GB之後,發現這款PCIe SSD效能真的不錯,然而,跟剛開始上市的價位,由於市場的高度競爭,價格已經便宜了不少,加上讀寫破千,無疑是玩家與專業用戶的不錯選擇。然而,以這樣讀寫破千的PCIe SSD,加上可靠度不錯,推出以來一直有不錯的好評,使用上相當穩定,價格也在合理的範圍之內,無疑是新一代玩家聖物呀! 廠商名稱:遠東金士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666-200 網站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Intel SSD 535 240GB實測開箱,消費級固態硬碟機中的頂尖之作!
SSD是Solid State Drive的縮寫,中文叫固態硬碟,也有人叫電子硬碟,裡面主要是由Flash(快閃記憶體)、DRAM(隨機存取記憶體)、Controller(控制器)與PCB(電路板)所組成,其中,最關鍵的元件,是Flash與Controller,而這幾個元件,誰能掌握越多,加上研發實力足夠的話,就能掌控整個SSD市場。Intel擁有快閃記憶體資源與控制器關鍵零組件,加上掌握整個電腦零組件的市場通路,而且,也是首波推出SSD的廠商之一,因此在SSD市場上一直有許多愛用者,市佔率。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,則是Intel針對消費級市場所推出的最新主流SSD,2.5吋SATA 6Gb/s版本的,Intel SSD 535 240GB固態硬碟機。 Intel在SSD市場布局,一開始是只有針對消費級市場的M25-M系列與針對企業級市場的M25-E系列。後來更改為,類似BMW汽車的3、5、6、7系列分等級,數字越高代表等級越高,Intel是分成針對消費級市場的300、500、700與針對企業級市場的900系列。後來則又做了更改,分為Consumer、Professional與Data Center產品線,Consumer產品線再分成500、700系列,Professional產品線再分成1500與2500系列,Data Center產品線再分成2.5吋SATA 6Gb/s的S3500、S3700系列與PCIe 3.0 x8的P3600、P3700系列。目前的話,針對消費級市場,2.5吋SATA 6Gb/s版本的SSD,主要有Intel SSD 530、Intel SSD 535以及Intel SSD 730。 Intel 530與Intel 535,兩者的主要差異,則是SSD 535採用16nm MLC快閃記憶體,顆粒,目前看到的都是SK Hynix的顆粒,530 SSD採用的是20nm MLC或25nm MLC快閃記憶體,先前看到的都是Intel顆粒。更早之前的SSD 520,則是控制器沒有加密版本,也是使用20nm MLC快閃記憶體,先前看到的都是Intel顆粒。SSD 520與SSD 530的差異,主要就是在控制器的改版,改版後支援AES加密。SSD 520、SSD 530與SSD 535,用的全是SandForce SF-2281的控制器核心,正確型號為SandForce SF-2281VB1-SDC,標示有TAIWAN,為Made In TAIWAN,內部為8通道傳輸。SSD 520用的是初始版本,當初一開始說有AES加密,後來最後證實沒有AES加密功能,當時用的控制器,上面的品牌還打上SandForce。 後來,SandForce轉手,被LSI併購買下,並同意把控制器貼牌,打成Intel字樣,也因此,在Intel SSD 530之後,其控制器換了,正確型號為Intel BF29AS41BB0,上面還印有LSI,一樣標示有TAIWAN,這是改版後的版本,有AES加密。接著,LSI轉手,被Avago併購買下,後來,又把LSI旗下Flash事業,轉售給Seagate,最新在Intel SSD 535之後,其控制器又換了,正確型號為Intel BF29AS41BB0,上面改印Seagate,一樣標示有TAIWAN,這跟LSI版本是一樣的。 最新,推出了Intel SSD 540s,採用TLC Flash,這是一款TLC SSD。 固態硬碟業者:英特爾 Intel 固態硬碟種類: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:SSD 535 固態硬碟類型: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:2.5吋SATA 6Gb/s版本與M.2 2280版本 固態硬碟容量:56GB,120GB,180GB,240GB,360GB,48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:Intel BF29AS41BB0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:SK Hynix 16nm MLC Flash 固態硬碟保固期:5 年保固 可壓縮: 56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80MB/Sec 12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80MB/Sec 18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90MB/Sec 24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90MB/Sec 36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9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490MB/Sec 不可壓縮: 56GB→ 讀取速度:400MB/Sec,寫入速度:100MB/Sec 120GB→ 讀取速度:450MB/Sec,寫入速度:130MB/Sec 180GB→ 讀取速度:470MB/Sec,寫入速度:170MB/Sec 240GB→ 讀取速度:510MB/Sec,寫入速度:230MB/Sec 360GB→ 讀取速度:525MB/Sec,寫入速度:240MB/Sec 480GB→ 讀取速度:540MB/Sec,寫入速度:300MB/Sec ※2.5吋SATA 6Gb/s版本與M.2 2280版本,同容量版本速度相同! 120GB→ TBW:○,DWPD:○ 240GB→ TBW:○,DWPD:○ 480GB→ TBW:○,DWPD:○ ※備註:○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英特爾是在2015年第二季發表了535系列的主流級SSD,結合了品質、效能,以及低功耗等優勢。小巧尺寸、卓越效能、高效省電、16奈米技術,這就是Intel SSD 535系列所要為消費者與嵌入式市場所帶來的全新儲存快感。Intel SSD 535系列,有分成2.5吋SATA產品規格與M.2的規格。前者提供56GB~480GB的儲存空間,後者提供120GB~360GB的容量,官方標示循序128K讀取與寫入速度,分別高達540MB/s與480~490MB/s,而隨機4KB讀取與寫入的IOPS數,則依不同容量分別高達48K與80K,能夠應付消費性用戶的各式應用程式執行存取,以及密集多工的需求。 為了提升產品的價值,許多廠商會在SSD內隨附贈工具程式或備份軟體,針對Intel 535,Intel也提供了Intel SSD Toolbox工具程式。可以偵測出SSD型號、韌體版本、序號、容量、健康狀況,預計剩餘壽命等資訊,也可以支援診斷掃描、Secure Erase徹底清除資料,韌體更新等功能。善用這個工具就能隨時讓SSD效能維持在最佳狀態。 這邊使用3套軟體,以CrystalDiskInfo、HD Tune Pro、TxBENCH來檢測這款SSD內部的規格資訊。 這顆SSD型號為INTEL SSDSC2BW240H6 240.0 GB。韌體版本為RG20,傳輸模式SATA/600,有支援TRIM,也有支援DevSleep,也可偵測出對SSD累計讀取、SSD累計寫入與NAND累計寫入,已用次數總計、已用時間總計等資訊。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,顯示韌體為RG20,偵測出來的平均速度為953MB/s。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,格式化後的空間為233.57GB。 這邊使用7套軟體,包括CrystalDiskMark、HD Tune Pro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、AS SSD Benchmark、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,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。 這顆SSD,在標準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555.9MB/Sec,寫入速度:265.9MB/Sec。0Fill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557.0MB/Sec,寫入速度:530.0MB/Sec,寫入速度大幅提升,代表支援壓縮寫入功能,資料的可壓縮率會影響寫入速度的表現。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:平均值525.3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468.0MB/Sec,寫入速度的部份,比讀取速度慢了一些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讀寫測試結果都很不錯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2637.83,讀取效能表現相當不錯,但因為測試的資料壓縮較低,因此測得之寫入速度比較慢一點。 在AS SSD Benchmark,Seq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501.58MB/Sec,寫入速度:238.26MB/Sec,總分達到了560分。但隨著資料可壓縮率提升,寫入速度也會跟著變快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555.875MB/Sec,寫入速度:265.955MB/Sec。 在ATTO Disk Benchmark,8192.0測試項目裡面,讀取速度為530.971MB/Sec,寫入速度為556.663MB/Sec。 Intel 535 SSD,台北光華商場已經開始販售,雖然相較於市場上其他消費級SSD產品,Intel SSD 535的價格並不算便宜,但有Intel的穩定口碑與五年保固加持,銷售成績還是相當不錯,想要升級SSD的話,是不錯的選擇。 ●240GB→ 原價屋報價:2,599元 ※調查日期:2016年08月02日 ●120GB→ 原價屋報價:1,998元 ●240GB→ 原價屋報價:2,999元 ●480GB→ 原價屋報價:5,850元 ※調查日期:2016年03月02日 ●120GB→ 原價屋報價:2,090元 ●240GB→ 原價屋報價:3,450元 ●480GB→ 原價屋報價:6,590元 ※調查日期:2015年11月10日 這次,PCDIY!實測開箱了Intel SSD 535 240GB之後,由於,這顆固態硬碟,本身是採用了歷史悠久的SandForce SF-2281的控制器核心,雖然是Seagate貼牌,但其穩定度與相容性,都通過了市場嚴格的考驗,加上經過出自Intel之手,品質可靠,而且,別忘了,雖然是採用了16nm MLC Flash,而且是SK Hynix快閃記憶體顆粒,先進的快閃記憶體的耐用度,並不如舊版來得好,不過,Intel一樣提供了五年保固,更重要的,價格並不貴,比起其他競品三年保固,足足多出了兩年的售後服務,而且效能卓越。這樣高貴不貴的固態硬碟,加上優異的效能,絕佳的相容性,完整的售後服務,值得玩家的信任,可以親身體驗看看! 整體來說,這是消費級固態硬碟機中的頂尖之作!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浩鑫Shuttle NC01U5迷你電腦實測開箱,搭配XVB01、XLB01、XCB01擴充模組升級多樣化應用!
選購迷你電腦的目的,主要就是看在它的輕巧、迷你,在桌面上僅佔用一點點空間,或者可以直接附掛在螢幕或牆上,搭配其超小的耗電量,以及一台可以多螢幕輸出等功能,適合拿來做各種文書機、上網機、家庭劇院機、辦公用桌機、數位看板、POS機、…等應用。市面上有不少這類的迷你電腦,不過這次要介紹的,是具備擴充功能的浩鑫Shuttle XPC nano迷你電腦系統NC01U家族,這個迷你電腦可以自己買準系統(Barebone)來組裝,或者買整機系統(System)來直接使用。其具備一般電腦必備的功能之外,還可以另外安裝其擴充模組,包含XVB01 (顯示卡)、XLB01 (網路埠)、XCB01 (序列埠)等三大模組,可以直接安裝在NC01U的迷你電腦主機上,以提升該迷你電腦的功能。可說是一款不錯的、「可以升級的」迷你電腦。 迷你電腦世界的王者浩鑫科技,於2015年推出了全新的NC01U家族,以體積僅0.5公升的體積、重量360g的輕盈外型,吸引消費者的目光。我們先前針對NC01U準系統的評測報導,請參閱。以下我們針對效能更快的NC01U5系統,以及此家族可以搭配的三大擴充模組來做介紹。 這次介紹的浩鑫XPC nano (超迷你桌機)系列,型號為NC01U5,是採用Intel Core i5-5200U處理器的版本,以更快的效能,讓迷你電腦也能擁有桌機的效能水準。外型方面,NC01U5僅0.5公升體積、重量360g,上蓋採鏡面烤漆處理,並可橫放或直放,非常節省桌面空間,其支援VESA懸掛標準,亦可掛於牆壁或螢幕後方。 至於內裝規格方面,NC01U5,採用Intel Core i5-5200U處理器,內建Intel Gigabit LAN有線與Wi-Fi ac+藍牙4.0無線網路,並提供USB 3.0、2.0埠各兩組,以及mini-DP、HDMI等視訊輸出埠。 更保留RS232埠以連接早期條碼機等周邊。 NC01U系列具備外接擴充槽,可與擴充模組堆疊起來並連接好,以擴充其功能。不過一次只能選擇一個擴充周邊來堆疊起來,無法同時連接兩個擴充周邊來疊羅漢的喔!以下分別說明這三種擴充模組的功能。 XVB01 (V=VGA)即是內建AMD Radeon R7 M370顯卡元件,連接好即可升級GPU效能,並提供4K影音輸出,讓原先的NC01U5的Intel內顯晶片,變成以AMD的外顯晶片輸出,以便提升3D繪圖效能,讓迷你電腦也能看影音、玩遊戲。 由於外顯晶片需要較大的電量,因此XVB01包裝盒裡,隨附一組90W變壓器,是用來取代原先的65W變壓器用的。亦即,原先使用NC01U5只要65W即可,但若要使用NC01U5 + XVB01 的話,就得改插90W的變壓器,才能順暢運作。 安裝時,只要將XVB01的螺絲轉開,再將NC01U5主機的擴充槽貼紙撕開,然後將XVB01擴充模組堆疊上去,並將螺絲與腳墊裝上,即可使用。值得說明的是,由於XVB01不支援隨插即用,因此在開機狀態下,是無法直接進行熱插拔的。這點請留意! XLB01 (L=LAN)模組,提供GbE LAN一組與USB 2.0兩組,主打多網卡運作,適合拿來做Edge電腦,工業控制運算,或者輕量伺服器使用。使用時,只要搭配主機標準的65W變壓器即可,不需要使用到顯示卡模組的90W變壓器。 安裝時,由於XLB01有內建一組2.5吋SATA 3插槽,可先擴充第二部7或9mm高的SATA硬碟再連接。再將NC01U5主機的擴充槽貼紙撕開,然後將XLB01擴充模組堆疊上去,並將螺絲與腳墊裝上,即可使用。 XCB01 (C=COM)模組,提供USB 2.0兩組與COM埠三組,多種COM埠適合應用在POS或工商業應用。讓早期需要連接序列埠的周邊,都可以連接使用。使用時,也只要搭配主機標準的65W變壓器即可。 同樣的,將主機與擴充模組連接時,XCB01也內建一組2.5吋SATA 3插槽,可先擴充第二部7或9mm高的SATA硬碟再連接。將主機的擴充槽貼紙撕開,然後將擴充模組堆疊上去,並將螺絲與腳墊裝上,即可使用。 實機效能部份,以PCMark 7測試系統效能,獲得整體分數為5152分(單機)或5319分(搭配XVB01),至於3DMark部份則內顯模式無法執行DX12項目,而插上XVB01後即可執行DX12項目,並可執行一些3D遊戲,且播放高畫質影片時也不會Lag。 整體來說,NC01U5可說是迷你電腦中的中階效能產品,一般家用與辦公使用上,效能可說是綽綽有餘。如果需要更多擴充功能。就可以選擇其擴充模組。不管是擴充顯示卡(XVB01)、網路卡+第二顆硬碟(XLB01)、序列埠+第二顆硬碟(XCB01),都能依照自己的需求來選購其模組來升級。由於NC05U搭配各種擴充模組,堆疊運作時也非常安靜,若有需要時亦可拆下來變換擴充模組,因此,可說是集小巧、多擴充性的迷你電腦,適合在辦公室、工商業場所、家用娛樂機、上網機、家庭劇院等場合使用。搭配各式擴充模組,例如XVB01 (顯示卡)、XLB01 (網路卡)、XCB01 (序列埠),都能輕鬆讓主機的效能擴充上去。 廠商名稱:shuttle - 浩鑫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2-8792-6168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桌機/筆電/迷你電腦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專題報導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智慧型手機/平板/手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顯示卡】:
-
Seagate Backup Plus 4TB實測開箱,USB 3.0大容量外接硬碟!
希捷Seagate所送測的這款USB外接硬碟,最大的特點就是提供4TB的儲存空間。在外觀設計上,延續Backup Plus的樸實簡潔設計,外殼上甚至連Seagate字樣都看不到,只有標示商標LOGO。相較於其他競爭產品的多彩與酷炫設計,在外觀上比較難吸引到注重外接硬碟外觀的使用者。 這次,我們要實測開箱的,則是希捷Seagate Backup Plus 4TB外接硬碟,型號為STDR40003000。 編輯使用CrystalDiskInfo、HD Tune Pro、TxBENCH檢測Seagate Backup Plus 4TB USB 3.0硬碟的規格資訊 使用CrystalDisk Info程式進行測試之後發現,這款產品搭載了Seagate ST4000LM016-1N2170 2.5吋硬碟,韌體版本為0001,緩衝區為16MB,硬碟轉速則是5400轉。這款外接硬碟除了支援USB 3.0外,還支援UASP介面,因此可以提供更高速的傳輸速度。 使用HD Tune程式測試規格,硬碟容量顯示為4000.8GB,實際可用容量約為3726.0GB。 剩下可使用的空間為931.51GB,並採用了 512 Byte的磁區進行格式化。 至於效能表現方面,編輯使用CrystalDiskMark、HD Tune Pro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、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進行測試。 使用CrystalDisk程式測試效能,最大循序讀寫速度為130.70MB/s與128.3MB/s,傳輸速度相當快,搭配4TB大容量,可方便使用者快速存取更多資料。 在HD Tune效能測試中,測得讀取速度為:平均值96.0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93.4MB/Sec。檔案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使用500MB的小檔案來測試速度,結果顯示讀取速度:維持在109MB/Sec左右,寫入速度:維持在124MB/Sec左右。隨機存取選單成績則可看出,對於小檔案的傳輸表現,寫入速度比讀取速度快很多。額外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與寫入速度也表現不錯,外圈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讀取109.968MB/s,寫入125.624MB/s的水準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讀寫測試結果在122MB/s~132MB上下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303.23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113.242MB/Sec,寫入速度:105.735MB/Sec。 在ATTO Disk Benchmark,8192.0測試項目裡面,讀取速度為99.053MB/Sec,寫入速度為60.322MB/Sec,效能表現最佳的項目落在128.0~4096.0。 除了高速與大容量的優點外,在硬碟上還內建了Dashboard工具程式,可以用來快速備份/還原電腦以及行動裝置 (需在行動裝置上安裝Seagate Backup APP) 的資料。而且,現在選購這款硬碟的使用者還可以獲贈200GB容量的OneDrive雲端空間,使用期限為2年。如果您有購買這款外接硬碟,一定要記得上網註冊硬碟機,才能取得OneDrive免費空間。 廠商名稱:Seagate -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技術支援:02-2545-1305 →更多的【PCDIY! External SSD &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& 機械硬碟 /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/ Memory Card 記憶卡 / Card Reader 讀卡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 / 機械硬碟 / 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 / 網路儲存裝置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mera / 相機 鏡頭 / 攝影機 / 行車記錄器 / 穿戴式攝影機 / 腳架雲台 / 三軸穩定器 / 攝錄影器材】:
-
菜籃裸測機殼帶著走,聯力LIAN LI PC-T60裸測架!
裸測機殼,又稱裸測架。裸測機殼世界裡面,有很多經典之作,但有不少的遺憾。不是是賣得太貴,看得到吃不起,要不就是限量銷售,賣完就沒了,最慘的,就是有的銷售不好,很快的消失在這個世界,最後是連想買還買不到。真正的裸測機殼之王,兼具用料紮實、結構穩定,還要能方便攜帶、容易拆裝,具備獨特外觀、工藝質感,還要價格公道,一般玩家都能接受的價位,能從開始發售以來,一直持續熱銷的,就只有聯力工業所推出的這款型號為LIAN LI PC-T60,俗稱菜籃裸測機殼的經典之作。 聯力機殼的特色是清一色為全鋁鎂合金打造,除了標準的直立式機殼外,也推出不少獨具風格的產品,如蝸牛機殼、蜘蛛機殼和火車頭機殼等,而為裸測平台所設計的PC-T60,也是相當具有話題性的機殼之一。PC-T60有黑色、銀色、紅色三種顏色選擇,整機使用鋁合金材質和髮絲紋處理,金屬質感不錯,外觀採開放式提籃設計相當創新,紅色機種更顯搶眼。 硬體規格上,適用Micro ATX和 ATX尺寸主機板,以平躺式安裝,但整體體積大小不算太大,並且有八個擴充槽空間,四張顯卡串聯也不是問題。儲存方面,前面可安裝兩個5.25吋光碟機,下面3.5吋硬碟架可安裝三個,配置有吸震橡膠,而兩個2.5吋硬碟因為在後方主機板的下面,使用上也頗為足夠。周邊部分,因為是開放平台,沒有隨附風扇和散熱架可以理解,但具備USB 3.0、e-STAA和音效輸出入的前置I/O埠也列為選配,似乎就有損實用性。價格方面,黑色和銀色機種,台北光華商場的行情2400~2600元左右,以全鋁裸測平台而言,還算可以接受。 LIAN LI PC-T60使用較輕的鋁合金材質,搭配提把設計,提供較為易於搬動的特性,不過不同於一般整機打造的機殼,各部為一片一片鋁片組合而成,組件和小螺絲都不少,平台安裝不算相當容易,加上有些組件左右對稱,即使對照英文組裝說明書,有時還是會有左右分不太清楚和螺絲不確定挑那個的問題,建議開始安裝前,除了先將組件和小螺絲分類好之外,藉由紙箱包裝上的完整圖來示意,會更有助於組裝時的理解。此外,各鋁片的邊角都有防止割傷的圓角處理頗為用心,但因為是一片片組合,兩鋁片組裝時最好還是注意一下,免得互相刮傷金屬表面,讓外殼破相。 目前,聯力LIAN LI PC-T60與PC-T80,獲得PCDIY! online採用。聯力LIAN LI PC-T60與PC-T80,成為了PCDIY!御用裸測機殼。 聯力LIAN LI PC-T60機殼的話,台北光華商場,目前報價:2,400~2,600元左右。 零組件安裝方面,大顆手轉螺絲的配置,大大增加擴充卡、3.5吋硬碟架和後方平台支撐架拆裝的便利性;主機板處理器下方鏤空,也有易於有強化背板的散熱器拆裝,同時開放式的設計,空間較不受外殼限制,所以也沒有顯示卡、電源供應器或處理器散熱器過長、過高的問題;不過也因為是裸測平台用途,除了銅柱外,也許還可以隨附易於直接插拔的零件,以便玩家更換主機板交叉測試。 廠商名稱:聯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Lian Li Industrial Co., Ltd. 廠商電話:02-2451-3000 廠商地址:基隆市六堵工業區工建北路11-1號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se / Power / 機殼 / 電源供應器 / 電競機殼電源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PU Cooler / 空冷 / 水冷 /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/ 風扇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/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/ GPU 繪圖晶片 /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/ 顯示卡支撐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Monitor / 顯示器 / 電競螢幕 / 投影機 / 電視機 / 螢幕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八卦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賣場情報】:
-
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!
萬眾矚目,顯示卡之王NVIDIA,繪圖晶片正式改朝換代!這次,從前一代的Maxwell架構,轉換到新一代的Pascal架構,半導體製程,也從前一代的28奈米,升級到新一代的16奈米,帶來了更強大的繪圖性能,讓比較吃重的VR虛擬實境運算,高解析度4K遊戲的順暢度,有了大幅度的效能提昇。同時,功耗上也維持一定的水準,展現出節能強效的表現。高階版本首先發表,GeForce GTX 1080先行發售,緊接著是次一級的GeForce GTX 1070,再來,終於輪到了主流版本發表,GeForce GTX 1060終於問世,提供善解人意的價格,以及擁有驅動新世代遊戲的效能水平。在這同時,除了NVIDIA的GeForce GTX 1060 Founders Edition創始版最先發售,公版卡之外,NVIDIA旗下品牌顯示卡廠商,也積極的布局,以最快的速度,發表了對應各種市場的自製顯示卡。今天,我們就要帶大家看看,台灣品牌顯示卡專家,技嘉的最新G1 Gaming系列GeForce GTX 1060玩家級自製顯示卡,揭開它神祕的面紗,瞧瞧它強大的戰鬥力。 技嘉一直致力於電腦零組件,在主機板與顯示卡的研發上面,可說是不遺餘力。尤其是顯示卡市場,這個電腦零組件的兵家必爭之地,技嘉科技可以說是部屬重兵,持續開發更強大的產品,要與對手展開激烈的世界大戰。與其他家完整供應品牌顯示卡業者不同的地方,技嘉是少數同時供應NVIDIA與AMD消費級顯示卡,無論是各種不同的需求,技嘉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案,滿足不同玩家的各種不同應用需求。 技嘉顯示卡的話,也是有走出自己不同的特色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就是風之力散熱系統,英文命名為WINDFORCE,目前總共,可以分成雙風扇散熱系統,與三風扇散熱系統,特別之處,除了有獨特扇葉設計,提昇風量來強化散熱,在散熱器本體上面,除了使用大型熱導管,也使用了熱導管直連的HDT(Heat Pipe Direct Touch)技術,做工上面,讓熱導管與散熱器底部完全貼合,這樣可以讓熱導管帶走熱量的速度加快,進而提昇整個散熱器的解熱速度,這時候,就需要強大的風扇散熱系統來做搭配。 在散熱器的散熱鰭片方面,也有相當的特色,加入了三角立體散熱技術,這是一種增加接觸面積與降低接觸熱阻的設計。此外,還加入了高低散熱鰭片的作法,這則也是一種增加散熱面積的方式,目的是為了增加解熱能力。此外,技嘉在顯示卡應用軟體上面,也相當用心,OC GURU ll就已經做到非常好,該有監控功能都有,也能做超頻與線上更新顯示卡韌體與驅動程式,後來,則發展出更強的XTREME Engine,可以說是全方位的顯示卡監控、超頻、優化與更新系統。此外,還使用了造型金屬強化背板,者主要是為了讓顯示卡更堅穩,不會在長期使用之下產生電路板的板彎,也讓散熱器與電路板能更加穩固。 技嘉顯示卡,也還有很多獨有技術,除了超耐用久用料,使用2oz純銅電路板,這些基本的軍規高階用料,並使用多相位電源設計,滿足超頻供電的需求。以GeForce 9系列產品來說,目前看到的,就有FLEX DISPLAY技術,這是多螢幕顯示的自動切換,可以讓多螢幕顯示可以更得心應手。自行設計的WATER FORCE,則是針對三顯示卡的水冷優化設計,藉由一體式水冷散熱器的架構,來讓三張顯示卡可以共用一個水冷排,把水冷散熱的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。 後來,還導入了XTREME OUTLOOK,這是LED燈效的加入,搭配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,則可以讓繪圖晶片負載較低時,自動停止散熱風扇,這樣的作法,不但可以提昇風扇的壽命,也能讓顯示卡做出零噪音與低噪音的體驗。 以GeForce 10系列產品來說,目前看到的,WINDFORCE三風扇散熱系統的強化,推出3個100mm疊合風扇設計,更大的風扇尺寸,搭配不同的風扇方向,提供了更強大的風流,讓整個散熱體統能帶走的熱量更多。這次,還做了導流式鰭片設計,這一樣是為了增加接觸面積,並使用了更強的複合式熱導管,引進了銅粉稍節與溝槽式設計,讓熱管的傳熱性能可以再提昇,並引進了超大銅板散熱基座,這是一個銅底鋁鰭片的架構,做出一體成形的大面積銅底座,直接來接觸繪圖晶片與記憶體,正因為銅的吸熱速度較快,鋁的散熱較快,這樣的作法就能合併兩者的優勢,讓整個散熱的性能更好。玩家常抱怨,顯示卡風扇沒轉,是不是顯示卡壞了,為此,技嘉特別作出了FAN STOP的LED顯示功能,搭配半被動式風扇控制系統,就能讓用戶可以得知風扇是否正常運作。 而針對VR應用,也提出了全新的前置面板設計,Xtreme VR Link把顯示卡上的HDMI連接埠,與主機板上的USB 3.0連接埠,通通帶到了5.25吋前置面板,讓VR的安裝可以更加輕鬆。當然,2016年的電腦零組件,不能少的就是RGB LED燈效,這次全面引進XTREME GAMING標誌及FAN STOP停轉指示燈,可以做各種顏色與燈效程式化控制,必須搭配XTREME Engine工具軟體,來做個性化的控制。此外,由於NVIDIA原廠做了特殊的SLI BRIDGE橋接器,技嘉這邊則更用心,還提供了RGB LED燈效顯示的強化,可以凸顯自我風格。然而,這次,還有一個最強的特色,顯示卡電路板加入了PCB鍍膜製程,這是一種航太等級PCB保護膜,可以提昇防塵、防潮與防氧化的功能,讓顯示卡也能真正實現超耐久。 GIGABYTE Xtreme Gaming顯示卡GeForce 10系列特色 GIGABYTE XTREME GAMING顯示卡電路板加入了PCB鍍膜製程,這是一種航太等級PCB保護膜 然而,顯示卡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,除了說要有高階軍規用料,高效能的靜音散熱器,強化的超頻能力,最重要的,不外乎,就是售後服務的保固期限。2016/06/08(三),技嘉也跟著提出:「 技嘉顯示卡免費升級五年保固!主要針對高階的GTX 1060、1070、1080自製顯示卡!」 活動時間:2016/05/27~2016/12/31 註冊時間:2016/05/27~2017/01/31 活動內容:活動期間內,購買技嘉科技顯示卡指定機種(請參考以下列表),於購買後30天內至XTREME GAMING官方網站完成註冊,即可獲得五年延長保固 必須要在活動時間:2016/05/27~2016/12/31,購買技嘉科技顯示卡指定機種,還要於購買後30天內至XTREME GAMING官方網站完成註冊。才能得到技嘉電競顯示卡,5年保固免費升級的火力加持。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,則是技嘉針對專業遊戲玩家所打造,G1 Gaming系列,採用風之力雙風扇散熱系統,本身算是玩家級超頻版本顯示卡,技嘉還有許多不同特色的進階款版本。提供基本的超頻性能,具備一般的Gaming Mode,繪圖核心預設時脈:1594MHz,Boost超頻時脈:1809MHz,超頻的OC Mode,繪圖核心預設時脈:1620MHz,Boost超頻時脈:1847MHz,本身也有RGB SPECTRUM的LED燈效顯示。 風之力雙風扇散熱系統,使用了2個9CM風扇,並使用反向風扇設計,是一種氣流導向的強化散熱,一樣的,使用了複合式熱導管,以及熱導管直連的HDT(Heat Pipe Direct Touch)技術,並擁有GPU Gauntlet Sorting傻瓜一鍵自動超頻的功能,XTREME Engine工具軟體則讓玩家可以輕鬆上手,監控顯示卡的所有狀態,以及進行各種調校與優化。 接下來,我們就來開始,進行開箱囉! 效能測試的話,平台蠻重要的,這邊則選用了Intel X99平台,使用了Intel Core i7-5960X處理器(預設模式,TurboBoost開啟),搭配X99主機板,DDR4-2133 4GB x4=16GB記憶體,與Crucial M550 1TB SSD固態硬碟,並選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電源供應器。作業系統,安裝Windows 10 x64專業版中文版,驅動程式,安裝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正式版368.64 WHQL。 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顯示卡的話,採用預設模式,並沒有進行額外的超頻動作。根據技嘉的官方資料,這張顯示卡,提供基本的超頻性能,具備一般的Gaming Mode,繪圖核心預設時脈:1594MHz,Boost超頻時脈:1809MHz,超頻的OC Mode,繪圖核心預設時脈:1620MHz,Boost超頻時脈:1847MHz。 為了瞭解GTX 1060顯示卡的效能,PCDIY! online這邊,除了使用3DMARK軟體,也使用六套遊戲:GTA5、全境封鎖、虹彩六號、刺客任務、Ashes of the Singularity、全軍破敵:戰鎚進行測試,其中刺客任務、Ashes of the Singularity、全軍破敵都支援DX12模式,因此這三款遊戲主要是以測試DX12的效能為主。但由於全軍破敵:戰鎚為測試版,有時會無法正常切換解析度,因此部分成績缺列。 詳細的數據比較,PCDIY!已整理為下面的表格! 從這張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顯示卡的效能表現,可以發現GeForce GTX 1060有著相當強悍的性能,不管在一般測試軟體,或者遊戲性能表現上面,效能表現優異。整體來說,直接超越前一世代高階主力GeFore GTX 970,性能已經逼近GeFore GTX 980,更重要的,可以完勝Radeon RX 480,算是新一代中階主力顯示卡代表作。 台北光華商場這邊,一如預期,GeForce GTX 1060顯示卡,上市的日期為2016年07月19日PM 21:00,時間一到,沒有意外的,這張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顯示卡,也在店家架上,首批到貨,報價:10,690元。 這次,我們搶在第一時間,實測開箱了GIGABYTE GeForce GTX 1060 G1 Gaming 6G顯示卡,從顯示卡本尊上面,就能看到技嘉的用心,除了超耐久用料之外,導入了許多新的技術,從硬體到軟體,從外表到內在,到最後的效能表現,整體表現相當優異。再加上技嘉顯示卡免費升級五年保固,玩家想要的,該有的都有,一應俱全。這可以說是一張針對專業遊戲玩家所打造,內外兼具的玩家級自製顯示卡。 無疑的,是玩家級自製顯示卡中的優質精品! 廠商名稱:GIGABYTE -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800-079-800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器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主機板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機殼/電源供應器/散熱器】:
-
充電效率高1個抵5個,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-5U開箱試用
隨著身上越來越多數位裝置,例如手機、平板、智慧手錶/手環,可以直接透過USB埠充電,或是利用USB變壓器直接插在插座、壁插上來進行充電,以致於每次出差、旅遊甚至是在辦公室和家裡,經常上演搶壁插大戰。就算插座數足夠,也經常出現到處跟同事、朋友商借變壓器的情形,不然就是到處跟人商借變壓器,因為常常只記得帶充電線,卻遺忘了那小小體積的變壓器。就算準備了延長線,有時候還會因為各種裝置的變壓器尺寸、造型不盡相同,而多佔據了一個插孔;且充電前看到這排排站的USB充電器,還得先審視一下哪個才是自己的原廠充電器,以免因為插錯而弄壞了手機。 為了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的為數位裝置充電,這次我們要特別介紹一款由佳美能科技(Kamera)推出的5 Port USB充電器SP-5U(以下簡稱SP-5U)。這款5 Port USB充電器的面積只比一般標準名片盒大上一點點,加上外殼採用塑料材質,因此全機總重量僅有172公克,就算是女生放在包包裡隨身攜帶,也不會帶來太大負擔。包裝裡內附的電源線長為100公分,有效解決了以往因為線材過長不好收納,以及線材過短無法將充電器置放到合適位置的問題。 Kamera 5 Port SP-5U機身正面共提供了5組USB充電埠,可提供最大5.0A、單埠最大2.1A輸出的能力;機身內建自動識別供電管理晶片並搭載大電容,可以同時對5台智慧型手機,或2台平板加3台手機進行充電,也不用擔心供電不穩的情況。 根據我們實測5組1A同時輸出的結果顯示,SP-5U的確可以穩定的提供5V電壓,並針對每部不同電量的裝置調整合適的電流來進行充電;加上電流量足夠,可減少因為慢速電流充電而造成的設備電池容易損壞問題。至於玩家最關心的充電安全,SP 5U通過多國安規認證,當然也包括了我國的BSMI檢驗合格,以確保在高電量的輸出下也能安全運作,提供使用者安心無虞的使用環境。 除了這次介紹的的SP-5U外,Kamera SP系列USB充電器還有其他不同輸出埠數量的機種,像是適合個人使用的2埠SP-2U、4埠SP-4U;適合家庭、個人工作室使用的5埠SP-5U、6埠SP-6U,以及辦公室、展示間適用的6埠SP-66和10埠的SP-10U,以上這些機種全部內建自動識別供電管理晶片與大電容,讓你同時針對多台設備進行快速充電,且不用擔心供電不穩定的問題。 正因為USB充電器已經不是新興產品,加上入門門檻低,市面上相關的產品少說也有上百種,從最基本的2埠輸出到20埠輸出都有,支援電源規格更是千奇百怪,價格也讓人眼花繚亂。正因為充電器主要是用來為單價較高的行動裝置充電,所以建議玩家採購時一定要選擇有品牌、有認證、有保固的產品才是,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-5U就是各不錯的選擇。 Kamera官方釋出的6 Port USB充電器SP-6U,與一般傳統USB HUB的充電比較 有趣的是,佳美能產品的銷售通路甚廣,包含了實體賣場、官方線上商店、網路商城、網路賣家等等,間接造成SP-5U的價格區間帶分布相當廣,從710元到900元都有,建議大家可以多看看、比較一下,就能多替自己省點兒荷包。 PCDIY!創刊於1996年12月,PCDIY!電腦硬派月刊平面雜誌開始發行,同時成立了PCDIY!官網,後來又從平面時代,進入了網路時代,PCDIY! online也跟著成長茁壯,接著進入了社群時代,PCDIY!粉絲團成立。看過了這麼多的產業變遷、世代交替,也看到了無數的機會與挑戰。PCDIY!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,讓我們可以持續成長、茁壯,並且從平面時代,邁向網路時代,以及社群時代。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,以及PCDIY!官網流量飛快速度往前衝,加上alexa台灣以及全球排名不斷向前進,以及facebook粉絲數繼續往上邁進,我們在此跟廣大的PCDIY!讀者群分享這個喜悅。 歡慶「PCDIY!二十週年慶」,全新推出的「PCDIY!玩家團購」活動。這邊,特別提供了限量名額,以比市價還要便宜的價格,來買到優惠商品。本次選出來的PCDIY!超靚品,特惠價格數量有限,先搶先贏。PCDIY!粉絲們可別錯過喔! 這次,實測開箱了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-5U,讓我們了解到,現在的玩家與專業用戶,大家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,有的還是雙槍俠,一次帶兩隻智慧型手機,包包裡面可能還有平板,這時候,若都要拿出原廠充電器來充電,第一個遇到的,可能會是插座孔不足,第二個,隨手拿來的充電器,並不一定能提供足夠的電流,以最快速的時間來充電,此外,好不好攜帶也是一個重點。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-5U,不僅提供了5-Port USB充電埠,可提供最大5.0A、單埠最大2.1A輸出的能力,可同時替多樣智慧型裝置充電,不僅減少了等待充電的時間,也省去了每次出門要帶一大堆不同規格尺寸USB充電器的煩惱,等於一顆抵五顆,而且方便好攜帶,以後出門,不管去洽公出差,或者出遠門旅行,只要帶上一組Kamera 5 Port USB充電器SP-5U,就輕鬆解決充電的問題囉! 代理商名稱:佳美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:0800-525-388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數位3C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智慧型手機/平板/手錶】:
-
TOSHIBA OCZ RD400A 1TB固態硬碟實測開箱,NVMe世代電腦飆速PCIe SSD!
在TOSHIBA正式併購OCZ之後,OCZ已正式成為TOSHIBA集團的一員,因為公司整併,所以系列產品線與品牌名稱都有做了調整。以後SSD產品品牌會以Toshiba OCZ雙品牌 (以下簡稱OCZ) 的方式出現,原本的SSD產品線名稱也有所變動。例如:Trion 150系列,更名為TR150,Vector 180系列更名為VT180,RevoDrive系列則改名為RD。除了產品名稱變動外,連Shield Plus保固服務也更名為Advanced Warranty Program,原本的SSD工具程式也從OCZ SSD Guru改名為OCZ SSD Utility。其中主打高階應用的RD系列,最新的產品就是已經在歐美上市的RD400/RD400A,價格從128GB的119.99美金到1TB的769.99美金。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,就是針對效能玩家所推出,支援NVMe技術的TOSHIBA OCZ RD400A 1TB PCIe SSD。 OCZ RD系列SSD的前身為RevoDrive,原本是針對企業用戶所設計,提供超強效能的傳輸速度與穩定性。但隨著SSD快閃記憶體顆粒與控制晶片價格不斷下滑,RD系列除了可用於企業之外,也非常適合追求超強效能玩家使用。 最新推出的OCZ RD400系列SSD,支援NVMe 1.1b技術,主要可分為RD400與RD400A兩款產品,其中RD400是採用M.2介面,容量從128GB起跳,還有256GB、512GB、1TB等容量,提供玩家更多選擇。RD400A則是RD400再加上PCIe轉接卡的組合商品,可以更方便用於桌上型電腦,售價上則會因為附加了轉接卡而稍微貴一些。 固態硬碟業者:飢餓鯊 東芝 TOSHIBA OCZ 固態硬碟種類:消費級SSD 固態硬碟機種:RD400/RD400A 固態硬碟類型:MLC SSD 固態硬碟介面:PCIe 3.0 x4(HHHL版本與M.2版本) 固態硬碟容量:120GB,240GB,480GB 固態硬碟控制器:TOSHIBA TC58NCP070GSB 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:TOSHIBA 15nm MLC Flash(TOSHIBA TH58TFT1JFLBAEF) 固態硬碟保固期:5 年保固 128GB→ 讀取速度:2200MB/Sec,寫入速度:620MB/Sec 256GB→ 讀取速度:2600MB/Sec,寫入速度:1150MB/Sec 512GB→ 讀取速度:2600MB/Sec,寫入速度:1600MB/Sec 1024GB→ 讀取速度:2600MB/Sec,寫入速度:1550MB/Sec 128GB→ TBW:74TB,DWPD:○ 256GB→ TBW:148TB,DWPD:○ 512GB→ TBW:296TB,DWPD:○ 1024GB→ TBW:592TB,DWPD:○ ※備註:○表示官方無標示資料 根據OCZ官方所標示的傳輸速度,RD400 1TB固態硬碟的最大讀取速度可達到2600MB/s,最大寫入速度也有1550MB/s,這樣的速度表現真的是超強,用了可以讓電腦飆速。就算是速度最慢的128GB,最大讀取速度也有2200MB/s,寫入速度也有620MB/s,都比SATA 6Gb/s介面的SSD要快上很多。至於在寫入壽命部分,1TB的TBW (Total Bytes Written) 可達到592TB,相當於每天可允許寫入324GB,這樣的寫入壽命相信非常夠用。 這次所要開箱測試的是由OCZ所提供的RD400A 1TB,也就是具備PCIe轉接卡的產品。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將M.2介面的RD400拆下,安裝到筆記型電腦或主機板上的M.2介面,使用非常彈性。 這邊使用3套軟體,以CrystalDiskInfo、HD Tune Pro、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。 這顆SSD,名字叫TOSHIBA-RD400 1024.2 GB。韌體版本為57CZ4102,介面為NVM Express,支援S.M.A.R.T,也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、SSD累計寫入,已用次數總計、已用時間總計等資訊。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,顯示韌體為57CZ4102,偵測出來的容量為976632MB,可用容量為976417MB。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,格式化後的空間為953.86GB。 這邊使用7套軟體,包括CrystalDiskMark、HD Tune Pro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、AS SSD Benchmark、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,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。但在這裡也要提醒玩家注意。為了徹底發揮這款SSD的效能,雖然Windows 10就有內建NVMe的驅動程式,但還是建議安裝OCZ官方提供的NVMe驅動程式才能有更快的傳輸速度。 處理器:Intel Core i7-6700K @ 4.0 GHz/4.2GHz (Turbo) 主機板:GIGABYTE Z170X-GAMING7 記憶體: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-2133 @ 2133 4GB × 4 顯示卡:NVIDIA GeForce GTX 1080顯示卡 SSD:OCZ Vector 150 240GB(系統) 電源供應器: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:Windows 10 x64 這顆SSD,在標準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2668MB/Sec,寫入速度:1581MB/Sec。測試結果,讀寫效能超級快,這樣的數據也超越官方標示規格。 為了測試出最佳的傳輸速度,測試時的區塊大小都設定為8MB。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:平均值2090.0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1056.7MB/Sec。都有破千的超強表現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測試結果表現也非常優異,但很明顯可以看出,這個測試太過輕量級,無法讓RD400發揮全速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8676.39,效能表現非常強悍。 在AS SSD Benchmark,Seq測試項目,總分達到了2522分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1880.766MB/Sec,寫入速度:1000.480MB/Sec。 在ATTO Disk Benchmark,8192.0測試項目裡面,讀取速度為2684.354MB/Sec,寫入速度為1579.032MB/Sec。官方所標示的速度主要就是根據這個測試軟體的數據,從測試結果來看,讀寫速度還比官方標示高。 原本這套軟體的名稱為OCZ SSD Utility,隨著OCZ併入TOSHIBA,軟體名稱也改為SSD Utility。原本功能除了可以檢測SSD使用狀態,健康情形,例如控制器溫度與韌體版本,還可以用來更新韌體與測試SSD效能。 看到TOSHIBA OCZ RD400A 1TB的測試數據,相信許多玩家一定很想要買一顆來玩玩。 目前,TOSHIBA OCZ RD400/RD400A已經在歐美上市,美國Amazon報價為:M.2介面RD400,128GB╱119.99美金 (約台幣3868元),256GB╱174.99美金 (約台幣5641元),512GB╱309.99美金 (約台幣9993元),1TB╱769.99美金 (約台幣24821元)。包含PCIe轉接卡的RD400A:128GB╱139.99美金 (約台幣4513元),256GB╱194.99美金 (約台幣6286元),512GB╱329.99美金 (約台幣10637元),1TB╱789.99美金 (約台幣25465元)。 目前市面上主要的競爭對手,當然就是Intel 750系列SSD,Intel 750 400GB光華店家報價為台幣10700元,Intel 750 1.2TB報價則為28500元。兩相比較之下,OCZ RD400的C/P值還算不錯。但可惜的是,TOSHIBA與OCZ亞洲區分公司還在進行整合,目前新產品在台灣上市日期還無法確定,台灣市場的售價也還沒確定。 如果您對RD400這款產品有興趣,想要搶先玩的話,就只能從國外網站購買。根據詢問台灣OCZ結果,RD400有全球保的服務,因此有問題的話也可以連絡台灣OCZ進行送修。不過,當然還是希望台灣能早日上市,並提供更優惠的價格。 這次,我們實測開箱了TOSHIBA OCZ RD400A 1TB PCIe SSD之後,對於其高速存取效能印象深刻,加上這是一款標準型MLC SSD,有不錯的耐用度,可以說是玩家級SSD中的優質選擇。 整體來說,這是一款NVMe世代電腦飆速PCIe SSD! 廠商名稱:TOSHIBA OCZ 廠商電話:408-733-8400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捷波朗Jabra Halo Smart無線頸掛式耳機實測開箱,聽音樂講電話更清晰的好幫手!
對於都市上班族而言,如何在外行動中,能夠一邊聆聽音樂或講電話,而又不用受到耳機線纏擾的煩惱呢?使用一般藍牙耳機很方便,但耳掛式的藍牙耳機,總覺得有些笨重。若選擇頭掛式的藍牙耳機,但這樣又顯得太悠閒。是否有一種輕便、易攜帶與收納,且通話清晰的藍牙耳機呢?由GN Netcom旗下的Jabra品牌所推出的Jabra Halo Smart耳機,應該是最好的答案。 Jabra推出的最新藍牙立體聲耳機 Jabra Halo Smart,是一款採用頸掛式設計的入耳式耳機,可以用來聆聽音樂或是接聽電話。共有紅、藍、黑三款顏色可供選擇,重量僅38g,外型採用防污橡膠表面造型設計,具備IP57的可防潑水與防塵等級。頸帶則可隨意彎曲成適合使用者的弧度,然後掛在頸子上。 #影片=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tuPVN8f6mU ▲Jabra官方的Jabra Halo Smart頸掛式耳機影片介紹 至於耳機部分則內建了10mm釹磁鐵(Neodymium Magnet),具備磁吸功能,平常不聽音樂時,可將兩只磁吸式耳塞互相吸住並收納於胸前,或將兩只耳塞個別吸附於彎曲的頸帶兩側,省去耳機線纏擾的煩惱。當電話來時,只要將磁吸式耳塞分開即可自動接聽電話,或者將兩側個別的耳塞取下,並按一下頸帶上的麥克風鈕即可接聽電話,或通話中暫時靜音。通話完畢時只要吸回去即可掛斷電話,使用上非常直覺。 配對時,只要按下頸帶上的播放/暫停鈕約5秒即可開機,耳機會有提示聲,頸帶也會有震動提示。一旦配對好,即可透過手機來播放音樂,並透過頸帶右方的音量調整鈕來調整音量或暫停播放。若按住音量上下鈕約2秒,即可選擇歌曲來播放。而頸帶左方的麥克風鈕,按下之後即可進入Google Now (Android手機)或Siri (iPhone手機)的語音辨識功能,此時只要說出各種語音指令即可,縱使手上不方便拿著手機,也能控制手機來進行語音命令,或者拿來當語音輸入法。因頸帶上的麥克風接近聲帶,不僅收話清晰,且語音辨識正確率高。 搭配Jabra Assist手機App,即可獲知耳機剩餘電量,並查詢電池電量記錄。其Find my Jabra功能亦可幫助協尋耳機位置,要是您不小心遺留在外,或是回家將耳機隨手一丟,而後來忘了丟到哪裡時,便可開啟此功能,這時候Jabra Halo Smart就會告知上次遺留的地點,靠近時就發出讓耳機發出尖銳的音效,讓您快速發現到它,讓您失而復得。 此外,Jabra Assist還可設定各種訊息播報的功能,可支援簡訊、行事曆、電子郵件、社群媒體等等,並經由語音幫您唸出來。例如您可以設定簡訊,或是Facebook、WhatsApp的聊天訊息一來時,即可讓Jabra Halo Smart用語音的方式朗讀給您聽。這樣一來,就可以不用時時當低頭族了。 產品名稱:OTE28 (Jabra Halo Smart) 產品重量:38克 電池使用:230mAh電池,可待機22天、連續播放音樂15hr,通話17hr 提示方式:震動提示、語音提示 耳塞設計:磁吸式耳塞設計,可更換 充電方式:具microUSB充電孔 耳麥規格:內建降風噪麥克風、採10mm釹磁鐵揚聲器 實體按鈕:Google Now/Siri麥克風輸入鍵、音量大/小/播放或暫停 防水等級:IP54 (防潑水、防塵) 連接技術:藍牙4.0,可同時連接兩個裝置(Multi-use) 傳輸距離:10公尺 整體而言,Jabra Halo Smart採用一體式輕便的設計,讓使用者方便聆聽音樂、接聽電話,尤其頸帶上內建麥克風的位置非常接近聲帶,因此不僅通話清晰,且語音辨識正確率高。平常時只要按一下麥克風按鈕,就可以直接對手機下語音命令,開會時若要快速記錄行程表,即可用語音的方式記錄,不用再滑手機了。 此外,超長的電池續航力,提供待機22天,連續播放音樂15小時,或通話17小時的能力。因此一整天在外,都不用擔心沒電。而且充電方便,只要一般手機用的USB充電器搭配microUSB連接線即可。充電時,頸帶右側內部的指示燈就會有紅色燈顯示,充飽就變成綠燈。 Jabra Halo Smart藍牙耳機,將於7月中旬在各大特約零售店發售。產品保固1年,適合都市上班族與音樂愛好者們選購。 廠商名稱:Jabra 廠商網址: 代理商名稱:先創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網址:www.e-sentra.com.tw 代理商電話:02-8792-8855 →更多的【PCDIY! 數位3C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智慧型手機/平板/手錶】:
-
Intel SSD 535 M.2 240GB實測開箱,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資優生!
Intel於2015年第二季發表了535系列的主流級SSD,結合了品質、效能,以及低功耗等優勢。小巧尺寸、卓越效能、高效省電、16奈米技術,這就是Intel SSD 535系列所要為消費者與嵌入式市場所帶來的全新儲存快感。這次,要實測開箱的,則是Intel SSD 535 M.2 240GB。 Intel SSD 535系列,有分成2.5吋SATA 6Gb/s版本與M.2 2280版本。總共提供了56GB、120GB、180GB、240GB、360GB與480GB版本,官方標示循序128K讀取與寫入速度,分別高達540MB/s與480~490MB/s,而隨機4KB讀取與寫入的IOPS數,則依不同容量分別高達48K與80K,能夠應付消費性用戶的各式應用程式執行存取,以及密集多工的需求。 本次介紹的Intel SSD 535,採用M.2八公分規格,採用工業包包裝,電路採用SATA 6Gb/s的傳輸介面,容量為240GB(另有120/180/360GB等容量可供選擇),重量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
- PHILIPS 276E8VJSB/96顯示器實機開箱,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!